Copyright (C) 2016 zgka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喀什地委宣傳部主管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991-2384777
中國喀什網舉報熱線:0998-2673718 2673715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新ICP備15003762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巨變】
3月27日,安淇拉地毯廠員工在車間修剪地毯。位于阿圖什工業園區小微產業園的安淇拉地毯廠,主要生產家用地毯、日用毯墊、印花毯墊等紡織類產品,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帶動當地15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約提克爾·尼加提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劉翔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調研,與鄉親們共商脫貧致富大計,開出一張張脫貧“藥方”,推動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加速發展。
8年時間,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新疆,以“一個都不能少”的錚錚誓言,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鐵血壯志,與“貧魔窮根”展開歷史決戰。2020年底,新疆累計脫貧77.25萬戶306.49萬人,退出3666個貧困村,摘帽32個國家級貧困縣,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
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受歷史欠賬、區位局限、設施薄弱等因素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曾一度滯后,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區貧困問題曾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
讓少數民族擺脫貧困,鮮明體現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予新疆特殊關心與支持,把南疆四地州確定為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一系列特殊的財政、投資、金融、人才政策紛紛向南疆傾斜,扶持力度前所未有,政策優惠全國罕見。
打好脫貧攻堅戰,民族地區是主戰場。自治區黨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緊扣“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六個精準”,推進“七個一批”,做到“三個加大力度”,建立了自治區負總責、地縣抓落實、鄉村抓落地,縱向到地縣鄉村、橫向到部門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各層“鏈條”全馬力轉動,拉滿月之弓,發弦上之箭。
旌旗獵獵,氣勢如虹。脫貧一線,全區每年選派7.8萬余名干部、組成1.2萬多個“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實現全區3666個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和“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全覆蓋。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對口援疆、定點幫扶寫下千里輸送資源、傳播理念的傳奇;“千企幫千村”“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傳遞各族群眾手足相親、互助友愛的深情……全社會各方力量、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戰場匯聚。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各民族團結攜手邁入全面小康,是億萬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突出特色靶向發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民族地區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役。
為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新疆在補短板、強弱項上下功夫,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持續發力,攻克堅中之堅。
——打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根據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等,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培育當地特色優勢產業。
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也斯尤勒滾村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土地沙化嚴重,村民肉孜·巴克一家曾守著5畝土地過著窮日子。2014年,新疆于田瑰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玫瑰花示范基地時,肉孜應聘成為公司的一名“種花匠”,靠著每月3600元的穩定收入,實現脫貧。
——打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上動腦筋,結合當地居民的特長,加大就業扶貧力度。
柯爾克孜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會刺繡,她們兒時就受到刺繡技藝的熏陶。2015年,烏恰縣鐵列克鄉鐵列克村村民阿麗瑪汗·努爾阿力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參加了刺繡培訓,本身就有“底子”的她很快掌握了現代刺繡技能,隨后還和9名村民成立了一家刺繡合作社,每年純收入達10萬余元。
——打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戰,在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上出實招,增強民族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5年前,和田市伊里其鄉肖拉克村村民伊薩米丁·艾山在結親干部的鼓勵下,參加了由其所在單位組織開辦的電工電焊培訓班,取得特種工作業上崗證。如今,伊薩米丁是一名熟練的電焊工,月收入6000多元。他逢人就說,多虧了親戚幫助,日子才越過越紅火。
一招招特色鮮明的靶向治療,像啃下硬骨頭般一口一口縮小著貧困“版圖”,確保新疆劃下了一條貧困人口斜率持續向下的曲線,直至“歸零”。
深刻變革影響長遠
脫貧攻堅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給新疆大地帶來了深刻變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麥蓋提縣央塔克鄉中心幼兒園,5歲的熱依沙·卡斯木已經學會了上百首古詩和兒歌,回到家還能當父母的小翻譯。
持續加大教育扶貧,實現學有所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了少數民族孩子們的“標配技能”,再也沒有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輟學、上不起學。教育已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手段。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巴什加格勒格村村民麥爾丹·阿不都西庫3年前被查出患有心臟病,得益于新疆實施的健康扶貧政策,麥爾丹可以享受到多重醫療保障,疊加報銷比例達95%以上。健康扶貧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的“助推器”和“護航者”,防止因病返貧現象發生,鞏固脫貧成果。
脫貧攻堅既是一場深刻的物質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
沙雅縣努爾巴克鄉蘇蓋提托喀依村的蔬菜大棚中,村民買買提·艾則孜進進出出忙忙碌碌。“這些年,我享受了國家資金支持的扶貧羊、庭院經濟等扶貧項目,從中獲得很大收益,讓我對未來充滿信心,我會繼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幸福的生活。”買買提說。
脫貧攻堅8年,是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最強的8年。
截至2020年底,全區貧困群眾的教育、醫療全面保障,住房和飲水全部安全。貧困地區基礎條件得到歷史性改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全面加強,發展活力不斷迸發。全區32個國家級貧困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的5986元增加到12035元,年均增長12.3%。全區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1964.21元增加到11163元,年均增長28.17%。
脫貧奔小康,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實現現代化,走向共同富裕,同樣是一個民族也不能少。這承載著百年大黨的初心和使命。
2021年以來,新疆進一步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施方案,堅持動態監測、實時預警、未貧先防、突貧速扶、常態清零;各地結合自身實際,采取多種手段興產業、促就業,確保脫貧基礎更穩固,鄉村振興開新局。
征塵未洗,鞍馬不歇。在偉大斗爭中鍛造出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脫貧攻堅精神正激勵著新疆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